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规则 > 正文内容

为什么“校园霸凌”一直不能杜绝?

doudou8年前 (2017-04-25)行业规则1170

事实上,纵容各色少年霸凌校园暴力的,恰恰是这种“多大点事啊?没那么夸张吧”的心情。

有太多的校园霸凌所以猖獗,是因为参与其中的任何一方——施害者、家长、教师甚至受害者自己——都没把这事当霸凌去处理。所以可能许多经历过的见识过的,都没意识到这是霸凌。

直白点:没把小孩的事当事


我小时候长得早,所以没怎么吃过亏。小学一年级138公分,三年级就可以每天骑车六公里上学,被交警拦住,面不改色吹自己是初中生;小学毕业就超过170公分了。所以我小学生涯,不太打架,主要是劝架。

打过架的小孩都知道,小学生打架,谈不到步伐站位、拳打脚踢。主要是摔跤:互相揪住,谁倒地谁输;一脚踢出去,被抱住摔倒就输;揪头发、抓耳朵、掰手指,满地打滚。那会儿我力气大,就过来负责拆架:别打啦别打啦!——一把扯开,按住。那时节我力气大,又仗着老师宠我,武力和背景都不吃亏。

因为我自己没挨过欺负,所以一直不相信,还有人会挨欺负——小孩嘛,自我中心,只看得见自己看得见的世界。


我小学有位同学。个子不高,成绩不甚好,家境不知道,只记得一年四季穿一身蓝运动衫裤,我叫他运动衫好了。运动衫不太招人喜欢:因为他母亲的缘故。这事说来话长,简略言之,他有个同胞兄长,小时候走丢了;自那之后,母亲受了刺激,精神不太好;运动衫上课,偶尔一抬头:教室窗口就是母亲的脸。老师们偶尔出去,劝她回去;她就是微笑,但坚持不走,运动衫也出来劝,没用。老师们叹一口气,算了。一来二去,全校都认识她。

大概到小学毕业前那年,有段时间,我常去新华书店,有时能遇见运动衫:他有些课不太明白,我们那里的新华书店三楼,许多旧教材摆一摞,许你看,别偷走就行。运动衫就这么看教材,偶尔抄点题型。我遇到他,跟他聊。我问他为什么不去问老师,他说不敢。

为什么不敢?

他们不让我去找老师。说我找老师,就关我。

谁?

运动衫报了几个名字。那时因为小学毕业要报考重点初中,老师常列班里排名,我对班级里的成绩了如指掌。那几位都是中不溜秋的成绩,中间掺杂着一个数学奇佳、语文和英语中等的优生——那个优生还挺得数学老师宠的。


运动衫说,那几个人经常指使他:买吃的,买喝的,做那些举手之劳比如抄词、造句之类的作业。他们并不打运动衫,只是会围他起来,问他:做不做?他看着对方人多势众,只好点头。他们不许运动衫去找老师。敢去?就关——把他关到教学楼后面车棚旁校工堆扫帚的小屋里。


按照行侠仗义的风格,我应该去把那几个家伙揍一顿。当然没有。我做了一个小学生的逻辑应有的举动:跑去告了老师。

老师批评了那几位一通,家长会上,跟那几位家长说了几句,就过去了。老师当时,主要对那位数学优生痛心疾首:看不出你还会做这种事!还以为你是好孩子呢!


几年后,我跟那位数学优生重见面,打篮球,聊起来。事情过去几年,他也没记恨我。我问起他们为什么欺负运动衫,他归纳了一下大意。

——运动衫成绩差,老师不喜欢,欺负他也没后果。

——运动衫人缘差,因为他的妈妈,大家都笑话他。

——运动衫人缘差,几个人欺负他,当笑话。他呢?本来被人当个书呆子(小学生对数学奇好的孩子,有种奇怪的敌意),但跟着一起欺负过运动衫了,大家都跟他一起玩。

——他的家长开完家长会回去,轻描淡写地问:你们小孩打架?以后不要打架。要专心学习!

——他为什么不记恨我呢?哈哈哈,因为都过去了嘛,小时候的事情谁记得啊。


那时我是初中生,尚无“校园霸凌”这个概念。唯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种恶意:因为一个人没有后援,没有靠山,所以可以欺负他。对初中生如我而言,这就是一种“有组织,有逻辑的恶意”了,而非简单的“我看他不顺眼要打他”。

很多年后想起来,才意识到这是典型的校园霸凌。

成年人总觉得孩子们的世界很简单。再大的事,“啐,小孩打架,多大点事”。过去了。

然而孩子的世界,已经很复杂了,其恶意,甚至比成年人更直白。大人们懂得利弊得失,孩子们则没有顾虑,许多孩子的善意与恶意都是赤裸裸的,不加修饰,不计后果——他们不考虑后果。

独生子女一代,比有兄弟姐妹的一代,更容易自我中心。

小孩子又缺少同理心。所以许多孩子施展恶意时,甚至没意识到“我们是在霸凌”。孩子也许不擅长表达,但他们也能感受到伤害。

男生之间的霸凌也许更多强权和肉体暴力,女生之间的霸凌则更细密琐碎,尤其是寄宿的女生。

为什么“校园霸凌”这个词在我少年时很少被提起呢?一方面是,成年人依然会觉得这不过是小孩打架。“小孩懂什么?”另一方面是,我少年时,精神暴力这种概念还不流行。

实际上,就在此时此刻,互联网上讨论校园霸凌如火如荼,却依然只是小范围。在广大的土地上,无数忙于工作,将孩子就近扔到一个子弟小学的家长们,没时间看这些——他们才是最该关心校园霸凌的人,但他们恰好会错过这一点。你去跟他们说校园霸凌,他们一皱眉:“小孩打架!多大点事!”

校园霸凌最可怕的地方:普遍存在,却很少被意识到。每一方都意识不到。

被霸凌的孩子,许多是被挑选的弱者,不容易发声。

霸凌者的家长,相当一部分,因为对孩子的宠溺,对孩子内心世界的普遍低估,少年少女之间的龃龉会被家长幻想成阿猫阿狗之间的纷争,几秒钟就过去了。

因为缺少同理心,施加暴力的孩子,不会觉得自己在施加暴力,没有创伤的他们过了几年,“过去了嘛,小时候的事情谁记得啊?”

老师们怕麻烦,差生们在家长和老师那里都没有话语权。一旦毕业,一切都过去了。

于是都过去了。

这种无意识可以严重到什么程度呢?

那个数学优生跟我这么说,说我在小学时,看到人扭打,也经常过去一按一拉,就把人按住了。他自己也被我这样按过,但也没法去跟老师说:老师最宠我,所以他被我按住了,也就认倒霉。小学生嘛,可不就是这样,靠力气,靠人多,靠老师宠,决高下。吃亏了,认倒霉。

我当时听了,当然要自辩:我按住人都是为了劝架嘛,我从来不主动挑事啊,我也不欺负其他同学,我小时候可是好学生……


现在想来,我当时的自我辩解,多少也透着自以为是。我觉得自己没欺负人,我在劝架,我在维护世界和平,但被我一把按住的少年们,果真能心平气和么?

不知道。

我们都无法了解别人的内心。所以许多霸凌,有意无意,被忽视了。

这类问题,最理想的解决法子,当然是指望每个孩子都有同理心,能自觉,能自我管束,能温良恭俭让。但这是理想状态,而且不太现实——同理心这玩意,着实与年纪与阅历有关。

在没培养起同理心之前,熊孩子和校园霸凌的少年们,或意识到,或意识不到自己在作恶,那么最简捷的法子,是让他们领受点代价。

所以归根结底,这依然是监护人们,以及多少接受了监护人们委托的老师们的责任:

——得把孩子,无论是别家的孩子还是自己的孩子,当成一个人看待。

他们可能小,但并不是金刚不坏没皮没脸,吃了亏也能若无其事过十秒钟就忘的毛绒玩具。

在各人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那里,孩子是天使,但在文明世界里,他们是未驯服的小兽。在他们培养起同理心之前,需要恰到好处的管束。

——哪位说了:自家孩子,虽然欺负了别人,但也不能让他吃亏啊?要管,怎么下得去手啊?

那我只好这么说了:每个孩子长大时,无论从小到大如何被宠溺,最终都会通过某个教训,终于得知“这世界不是围着你转的,给我老实点”。

这个教训,如果是监护人来负责给,还好掌握尺寸,不至于落下心理创伤;由别的人来给,那轻重就不一定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凹凸学社,君天盟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ddsky.cn/post/107.html

分享给朋友:

“为什么“校园霸凌”一直不能杜绝?” 的相关文章

视频共享站那点事

视频共享站那点事

大家看视频看新闻的时候,是不是最烦那种看了59秒广告之后才会跳出视频来的,更有甚者59秒过后跳出来此视频暂时无法播放!大家都讨厌广告,于是就爱奇艺腾讯等等视频站就退出了VIP会员,充值了VIP会员就可以免广告、跳片头 、跳片尾。这种感觉可以直接拿出来炫耀,我有VIP会员啊!经常在微信群里看...

差一点被拐卖

这个故事以前都当成笑话来说,但是可能因为自己年龄大了,现在再想起来却是细思极恐。这件事发生在我身上。应该是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放暑假(父母都是朝九晚五的同学应该知道放暑假简直就是放飞天性的时候暑假两个月我天天一个人在家,家里大人虽然不太放心,但是也没有办法毕竟还是要上班的。那个时候总是会有些尼姑或者...

莆田系医院那些黑幕

莆田系医院那些黑幕

两天来一直在关注魏则西事件,其主要原因是我本人曾在莆田系医疗的网站公司工作过,对于这件事情,我既痛心又关注,思忖再三,还是决定把我知道的一些有关莆田系医疗的内幕说出来1.关于莆田系医院相信目前应该有很多人已经知道,莆田系医院主要指莆田及周边地区人在全国各地经营的民营私立医院,以前主要多为妇科医院、男...

这样奇葩的后妈你见过第二个?

这样奇葩的后妈你见过第二个?

除了说说这个后妈之外,更想让人注意到还有更多的人在帮助小A,所以,即使遇到困难,也不应该丧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但是,没想到评论里有西昌的同学,可能还认识小A,比我对他的事更了解,甚至发来私信向我确认。虽然他已不在国内,还是希望你们不要泄露他的个人信息,更不要因此而打扰他。谢谢。大学的许多食堂有免费汤...

驾照卖分

大街小巷的阴暗处贴满了小广告——包小姐,淋病梅毒,当然还有收驾照分。随着汽车销售量的疯长,交通违章的数量也在急剧攀升。车多了,驾驶员也就多了,马路杀手也就随之增多。近年来最严交规也出台了。那么问题来了——12分不够扣,不够扣,不够扣。有个朋友老婆管的严,缺钱,但是有驾照!估计有很多朋友都是个有本没车...

说一说宗教圈子的内幕

首先,各大宗教的教职人员,出身都非常“贫贱”。可以这么理解,那些上神学院、哲学院、佛学院、经学院的,绝大多数都是一些读书读不出名堂、又不想劳动打工挣钱还想博得别人尊敬的瘪三们。想想吧,昨天还是一个满嘴脏话抽烟喝酒游手好闲的无业游民,去了神学院、佛学院、哲学院镀了一层金,摇身一变成了受人尊敬的大师、神...